研究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框架与应对机制的构建

  • 摘要: 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实力的发展水平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等有着较大影响。为此,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的情况,基于从生物学角度揭示研究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机制、从心理(内因)和社会环境(外因)角度剖析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等提出构建“生物—心理—环境”研究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框架的设想,从而使研究生导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有效评估,进而制订个性化解决方案。同时,基于此,提出从以下3个方面构建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的研究生心理问题应对机制。一是建构“问题导向—发展导向”循环谈话策略,即谈话以日常生活话题为切入点并逐渐转入对个人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核心话题,从而及时发现研究生存在的潜在问题;通过多次循环往复“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谈话过程,对研究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充分识别。二是从发展规划、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生活状态等4个维度,构建研究生心理状况评估模型,即“四维度评估模型”;同时,在评估模型应用过程中,积极发挥导师的作用,关注学生在4个维度暴露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三是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按照“最为常见状态”“较为常见状态”“非危机事件状态”“危机事件状态”“严重危机事件状态”等5个表现程度,将心理健康问题评定为5个等级,并基于此建立“五星级预警机制”,以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和富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最后,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典型案例,对研究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框架和应对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反思,通过制订危机事件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构建“预警—处置—处置总结—处置经验反哺”心理危机事件处置的良性运行机制和“宿舍—班级—年级—学院”自下而上的网格化工作体系以及坚持心理危机应对工作前置和春风化雨解决萌芽问题等措施,完善心理危机处置制度、优化处置流程、织密防范和预警网络;同时,还提出针对安全稳定工作队伍不断强化生命安全教育的建议。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