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载体

  • 摘要: 生命教育是大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当前高校的生命教育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生命教育仅局限于生命安全教育,尚未形成兼顾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教育的完整的教学目标;二是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缺乏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课程安排;三是生命教育缺少“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自我认识以及自尊教育、生活教育、体验教育、生命观教育、死亡教育和意志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容缺失;四是任课教师缺乏生命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一方面缺乏具有生命教育专业知识背景、能够开设专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另一方面思政类课程教师因不具有完整的生命教育知识体系,难以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思政类课程教学;五是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缺乏兴趣,课堂上照本宣科式的讲授以及以单一的生命安全教育为主要内容都使生命教育缺乏吸引力。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诸多理论是生命教育的发展基础,大学生心理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正是对自身生命的发现、认识和觉察的过程,所以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具有2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为生命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知发展、情绪调节和人格培养等内容有利于从内部唤醒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心理授权的水平越高,其生命意义感就越清晰;而学生生命使命感的加强有助于其心理韧性的提高。因此,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对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索。一是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体系,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生命教育目标的有机融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增设以“认识自己”为主题的团体辅导课程以及“尊重生命”专题内容等,加强生命教育的融入。二是通过构建由人文学院心理系心理学专业教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系列教师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队伍,以及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和在校内外组织生命教育相关的讲座或沙龙等,实现生命教育知识的互补和生命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有效提高任课教师的生命教育专业知识水平。三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活动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心理学相关专业社团开展的团体辅导活动、将课上教学与课下活动相结合等措施,促进生命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兴趣。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