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卷调查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习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乔丹, 李红勋

乔丹, 李红勋. 基于问卷调查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习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引用本文: 乔丹, 李红勋. 基于问卷调查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习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基于问卷调查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习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基金项目: 北京林业大学2023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农科背景下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项目编号BJFU2023JY03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乔丹:joqiaodan1995@126.com

  • 摘要:

    随着新农科建设的推进,如何通过优化实习课程教学安排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涉林高校是推进新农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当前专业实习课程的安排与学生需求进行分析。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学生对实习课程满意度,实习课程对个人能力提升、专业认知度、专业认同度等方面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实习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尤其在个人能力提升和专业认同感方面。但学生认为实习课程缺乏足够的职业发展指导,实习内容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的结合不够紧密,且实习过程中缺乏应用英语的机会。基于此,本文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习课程改革的路径,包括强化专业知识引领的基础上加强多学科交叉、实施多元化的实习教学模式、优化实习教学时间安排以及推动国际化视野融入等策略,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为林业经济管理领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1]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启动了全面推进“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旨在大力培养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推动涉农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化涉农学科布局[2]。新农科建设要求为涉林高校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3],尤其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而言,肩负着探寻高等林业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责任和义务。然而,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传统课堂授课方式限制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不足等问题[4],学生陷入学科认知不足、认同感不强、就业意愿低下等困境[5-6]。因此,需要通过整合知识、价值观和技能,致力于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环境和挑战时的适应性和解决问题能力。实习课程教学作为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弥补这一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以确保良好的实习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结构性变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林业经济管理作为农林经济管理的二级学科,是以林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基础,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特性学科[7],旨在培养适应我国林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于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重要性。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以林业特色为主,致力于培养林业经济管理相关人才,并通过产学研基地的实习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本研究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了解学生对当前实习课程安排与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以加强当前实习教学环节的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实习教学效果,为培养优秀林业经济管理人才贡献力量。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育架构以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课程支撑体系为基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教学以及综合性实践的实施[8]。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实习”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实习课程。课程设定在第六学期,围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产业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主题开展实习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课程分为两个阶段,每阶段为期一周。第一阶段,学生在校内接受实习培训,准备调研资料的前期工作,并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准备工作包括实习方案的设计、培训、收集资料文献、确定小组研究主题。第二阶段,学生前往北京林业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如福建省三明市、湖北武汉的太子山、辽宁省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期间学生将进行访谈和实地考察,并撰写个人实习日志和小组实习总结。实习结束后,学生小组汇报展示,并在总结大会上就实习感受进行深入讨论与反思。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访谈、实地考察等活动能够有效地理解专业知识和应用。但传统的实习课程形式依然较为单一,缺乏互动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同时,实习内容也较少涉及国际林业管理的实践,限制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以学生需求出发、丰富实习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是提升实习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关键。基于学生需求导向,为推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性改革,本研究于2024年5—6月面向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20~2023级本科生通过问卷星进行调查,针对当前实习课程满意度、个人综合能力提升情况、实习课程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虑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实习”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问卷针对已经参加过此课程的大三、大四学生和未参加的大一、大二学生分别设计不同的问题,以确保调查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大三、大四学生的问卷侧重于评估其参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实习”课程的感受,而大一、大二学生的问卷则侧重于收集其对即将参与实习课程的期望与需求。并对是否参与过实习教学的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方面的对比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覆盖所有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20~2023级本科生。最终回收有效样本共174份,其中男生占比约22%,女生占比约78%,各年级人数分布约为25%。

    有效的课程培养体系是确保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全面提升其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需求的关键。针对“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这一问题,有效样本中66.09%的学生提出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改进。这表明现有课程可能未能充分覆盖或更新以满足行业的最新要求或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64.94%(113人)的学生认为实习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探究实习教学环节情况,针对已经参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实习”课程的大三、大四学生(共88人)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约67.13%的学生认为实习课程在连接理论与实际应用、提供实践指导和时间安排等方面存在不足,表现为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问题、缺乏一定实践指导、实习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少等(见表1)。在其他方面,有学生提及实习中相关学术讲座供给不足,尤其是在国外实践交流方面有所欠缺。上述结果表明现有的实习课程的教学设计仍有待进一步优化,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目标。

    表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实习”课程需要改进方面的调查结果
    实习课程改进方面频次占比 /%
    理论与实践脱节3233.68
    缺乏实践指导2021.05
    实践内容不足1920.00
    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1818.95
    实习场地/条件不够完善1515.79
    其他方面1212.63
    与行业联系不够紧密66.3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关于实习课程对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程度,本研究针对大三、大四学生进行调查,由高到低依次赋值为5、4、3、2、1分。由图1可知,实习课程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体平均分为4.07。“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实习”课程教学在学生的能力提升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在沟通协调、应变处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均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其中有13项能力的评分均超过了4分,显示出实习课程对学生各项关键能力的促进作用。然而,尽管大多数能力选项得分较高,仍有少数低分选项值得关注,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以及其他方面(如时间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

    图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实习”课程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提升的影响情况

    创新创业能力得分为3.86,较为靠后。该得分反映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未能充分培养出强大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实习课程的任务设计和情境较为传统,创新创业的实际机会或模拟训练相对较少。英语应用能力得分为3.72,相对较低。这表明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注重实习教学,但在英语应用方面的机会仍显不足。考虑到英语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必要性,实习课程中英语的实际应用(如外籍专家讲座或研讨会等)尚需加强。此外,有学生提到专业素养的提升不足,说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缺乏足够的职业发展指导和相关素质的培养。尽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实习”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与行业接轨的机会,但课程内容设计未能有效覆盖职业素养的培养(如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职场沟通等),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总体上实习课程在现代化林业人才培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技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然而,在面对林业行业日益复杂和多变的挑战时,实习课程需要进行更加丰富的设计,以满足学生对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培养具备实践经验的学生,提高其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受就业前景、社会认知以及综合地位的相对弱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普遍存在认知偏差,对人才培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9]。174个调查样本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行业就业前景、林业发展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信息,以及农林业政策的整体认识仅处于一般水平,不甚了解。进一步针对已经参加实习的88个调查样本回答“实习经历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知有哪些影响”问题结果进行分析。由表2可知,参加实习的学生普遍认为对专业总体理解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在基础理论知识、行业发展动态、行业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升较为明显。实习经历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林业行业、绿色发展等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的决策和执行过程。

    表  2  已参加实习学生的专业认知度提升情况分析
    认知提升方面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
    基础理论知识3.415.6826.1354.5510.23
    专业就业前景2.2718.1844.3327.277.95
    行业发展动态3.417.9547.7330.6810.23
    行业政策法规2.277.9530.6947.7311.36
    专业总体理解2.275.6810.2448.8632.9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然而,尽管实习学生在多个认知方面得分较高,专业就业前景这一项的得分仍然偏低,表明实习并未显著改善其对专业就业前景的信心。具体来看,虽然学生通过实习能够了解一些行业内的就业情况,但对整体就业市场的认知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是在就业多样性、行业转型等方面,学生仍未能充分认识到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绿色经济的兴起,林业发展的就业前景和潜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当前实习经历多集中于具体某一项制度改革层面,未能覆盖到行业就业趋势、职业规划等更广泛的领域。

    关注学生获得感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是评估学习成效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探讨实习课程对学生主观满足感及其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认同感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如表3所示的调查问题。对174个有效样本的调查结果分析表明,相较于未参与实习的学生(86人),已参与实习的学生(88人)在专业认可度、认同感和获得感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提升。在“对本专业有正面积极的评价”方面,已实习学生中约有82.95%表示对专业持正面评价(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合计数),高于未实习学生的59.30%。在“学习本专业感到轻松快乐”这一项中,已实习学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有59.09%表示感到轻松愉快(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合计数),而未实习学生为32.55%;已实习学生中表示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的共占5.69%,说明学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完全不轻松,这可能与实习期间的工作压力或对理论与实践衔接的挑战有关。已实习学生在“能从专业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上也表现更为积极,共68.18%的学生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而未实习学生的总满意度为45.35%。

    表  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度提升情况
    专业认同方面是否已实习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
    对本专业有正面积极的评价0.005.8134.8951.168.14
    0.001.1415.9150.0032.95
    学习本专业感到轻松快乐5.819.3052.3426.745.81
    1.144.5535.2236.3622.73
    能从专业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3.4912.7938.3733.7211.63
    0.005.6826.1443.1825.00
    毕业后愿意从事专业相关工作2.339.3043.0232.5612.79
    1.142.2738.6443.1814.77
    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工作能实现自身价值2.333.4938.3743.0212.79
    0.001.1426.1350.0022.73
    总体上我喜欢所学的这个专业3.496.9837.2037.2115.12
    1.142.2720.4542.0534.0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然而,尽管已实习学生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仍有部分学生表示不满。在“能从专业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一项,虽然满意度较高,但仍有约5.68%的学生表示不同意。此外,部分已实习学生在“毕业后愿意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和“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工作能实现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上仍有一定的犹豫,显示出实习虽能提高专业认同感,但对于未来职业规划的确定性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信心仍需进一步加强。上述结果表明尽管实习课程有效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但在职业发展方面,尤其是就业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认知提升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可能与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的信心不足,以及当前实习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的结合不够紧密有关。

    不同于以往的实习课程采取的参观考察形式,2024年笔者对2021级学生采用“课题调研+参观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实习”课程教学改革,旨在通过更深入的实习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解与实际操作能力。实习内容包括村庄问卷调查、林场座谈及实地考察。实习过程分为3个阶段:①调研准备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研究兴趣确定课题,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文献、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②实地调研阶段,教师带队分组开展入户调研,进行问卷调查和村集体、林场的深度访谈;③汇报展示阶段,课程结束后,小组就研究问题和调查结果进行15 min的汇报展示,并从“理论—实践—理论”的角度进行问题分析,教师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根据2021级44名学生的反馈,87%的学生认为,通过入户村庄调研可以扩展视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并加深对专业相关实际问题的理解。进一步对全体174名学生进行实习课程教学类型偏好的分析后发现,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参与村庄调研(65%)、参观交流(60%),而公司实习和社会服务的偏好度则分别为39%和32%。这表明,结合课题调研和参观交流的实习形式更受学生欢迎。这种偏好反映了学生对扎根实际学习活动的需求,以及对实地操作经验的重视。

    为了解即将参加实习学生的需求和已经参与实习学生的感受,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实习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意愿调查。发现174个调查样本中,学生在实习课程时间安排上的偏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见表4),反映出他们对实习教学的具体需求与期望。

    表  4  实习课程时间安排意愿的调查情况
    实习课程安排 选项 占比
    实习时间 第1学期 1.00
    第2学期 1.00
    第3学期 12.00
    第4学期 13.00
    第5学期 27.00
    第6学期 28.00
    第7学期 10.00
    第8学期 8.00
    实习次数 1~3次 55.75
    4~5次 28.74
    6次及以上 11.49
    不安排 4.02
    实习累计时长 12周及以下 41.38
    13~14周 43.10
    15~16周 10.92
    17周及以上 4.60
    单次实习时长 1天 4.75
    2~5天 33.33
    6~10天 56.17
    11天及以上 5.7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关于实习课程的安排时段,调查结果显示,较多学生选择实习课程安排在第5~6学期,与当前的课程设置相符。由于第5~6学期通常学生已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因此更倾向于将实习课程安排在此时段,以便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关于实习次数的安排,约55.75%的学生认为1~3次的实习最为合适。大多数学生认为实习不应过于频繁,以免影响正常的课堂理论学习进度,但也不应过于稀少,因为他们需要一定的频次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适度的实习次数有助于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更为稳固的联系。

    3)在实习累计时长方面,43.10%的学生认为4年内累计13~14周的实习时长比较合适,而41.38%的学生则认为实习时长应在12周及以下。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希望能够有足够的实习时间,但并不希望过长的实习周期影响到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合理安排累计实习时长,既能保证学生的实践需求,又不至于对理论学习造成过大影响。

    4)在单次实习时长方面,56.17%的学生认为每次实习应集中在6~10天之间,33.33%的学生认为2~5天较为合适。这一数据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倾向于短期集中密集的实习,这样既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地操作,又能避免长期实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过多干扰。较长时间的实习可能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调研或长期跟踪的项目,整体上学生更倾向于适中、集中、高效的实习教学安排。

    总体来看,调查结果反映了学生对于实习课程的合理期望:既希望能充分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不希望过于频繁或过长时间的实习安排影响到他们的专业理论学习。

    基于调查结果,从学生需求视角出发,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进一步优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习课程的教学设计、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效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在新农科的背景下,要构建现代化林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强化专业知识的引领作用的同时,加强学科交叉。通过夯实林业学科的核心理论与技能基础,同时引入公共管理、绿色创业等跨学科课程,为学生提供更系统的理论支持,帮助其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复杂问题。实践过程中跨学科的课程能弥补学生对林业经济管理在乡村治理、农村创业等领域的理解不足,不仅为实践项目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也帮助学生在实地调研和应用项目中进行更系统的分析与问题解决。通过推动森林经理、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的建设,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林业领域技术创新和学科融合,培养具备前沿综合性人才。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感,以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掘和解决问题,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深厚专业素养的高素质林业人才。

    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来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实践性强化。开发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案例分析、实地操作和模拟演练等,以提升学生的互动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建立与林业政府、企业等合作网络,提供多种实习和研究项目,使学生能够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现从课堂到实践的无缝对接。此外,课程设计中应加强对职业发展的引导,结合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动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服务。通过实践调研,学生能够获得关于前沿技术和行业动态的第一手资料,从更广泛的视角认识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潜力,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并激发职业热情。设计更为丰富和针对性的实习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对高级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的准备需求。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供实际村庄访谈、入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调研机会,使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就开始积累关键的研究和分析技能。此外,邀请林业专家、企业代表等人士,与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和合作。

    适当调整实习教学的时间安排和次数,优化实习课程安排。为避免实践活动过度集中对学生理论学习进度的负面影响,实习课程应根据学期进度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分配实践时间。具体而言,应将实习课程划分为多个阶段,每一阶段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和学习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每个阶段巩固并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合理控制实习课程的时长与频次,避免将所有实践任务集中安排在某一时段,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学业负担。实践内容的设置应逐步递进,初期可安排基础性的调研与访谈任务,逐步过渡到更具挑战性的项目分析与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系统提升。通过分阶段、适时调整的实习安排模式,不仅能有效避免因实践集中安排而导致的理论学习滞后,还能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内化,促进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能力成长,提升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实习教学必须积极融入国际化视野。通过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特别是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等机构的深度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国际生态治理和林业管理前沿的机会。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讲座和交流,分享国际上成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加深对国际林业政策、法规的认知。此外,加强与海外留学生的互动,促使学生能够了解其他国家在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将国际化元素融入实习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全球责任感和创新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在面对国际林业问题时具备更加全面的应对策略。这种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模式是提升林业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关键举措。通过建立与国际林业组织和海外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国际学习和实习机会。包括参与国际项目及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够直接从国际专家和实际的国际项目中学习。

  • 图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实习”课程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提升的影响情况

    表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实习”课程需要改进方面的调查结果

    实习课程改进方面频次占比 /%
    理论与实践脱节3233.68
    缺乏实践指导2021.05
    实践内容不足1920.00
    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1818.95
    实习场地/条件不够完善1515.79
    其他方面1212.63
    与行业联系不够紧密66.3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已参加实习学生的专业认知度提升情况分析

    认知提升方面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
    基础理论知识3.415.6826.1354.5510.23
    专业就业前景2.2718.1844.3327.277.95
    行业发展动态3.417.9547.7330.6810.23
    行业政策法规2.277.9530.6947.7311.36
    专业总体理解2.275.6810.2448.8632.9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度提升情况

    专业认同方面是否已实习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
    对本专业有正面积极的评价0.005.8134.8951.168.14
    0.001.1415.9150.0032.95
    学习本专业感到轻松快乐5.819.3052.3426.745.81
    1.144.5535.2236.3622.73
    能从专业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3.4912.7938.3733.7211.63
    0.005.6826.1443.1825.00
    毕业后愿意从事专业相关工作2.339.3043.0232.5612.79
    1.142.2738.6443.1814.77
    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工作能实现自身价值2.333.4938.3743.0212.79
    0.001.1426.1350.0022.73
    总体上我喜欢所学的这个专业3.496.9837.2037.2115.12
    1.142.2720.4542.0534.09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实习课程时间安排意愿的调查情况

    实习课程安排 选项 占比
    实习时间 第1学期 1.00
    第2学期 1.00
    第3学期 12.00
    第4学期 13.00
    第5学期 27.00
    第6学期 28.00
    第7学期 10.00
    第8学期 8.00
    实习次数 1~3次 55.75
    4~5次 28.74
    6次及以上 11.49
    不安排 4.02
    实习累计时长 12周及以下 41.38
    13~14周 43.10
    15~16周 10.92
    17周及以上 4.60
    单次实习时长 1天 4.75
    2~5天 33.33
    6~10天 56.17
    11天及以上 5.75
    下载: 导出CSV
  •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 人民日报,2022-07-28(01).
    [2] 刘宝东,刘生东,戚继忠,等.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林院校林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北华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2023,42(1):1-5.
    [3] 张卫民,王磊,夏国雯. 关于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起源的探讨[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75-80.
    [4] 谷莘. 基于学生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改革探析: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为例[J]. 高等农业教育,2018(5):68-73.
    [5] 吴学兵,何蒲明.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生专业认同度的调查分析:以长江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2020,38(3):14-17. DOI: 10.3969/j.issn.1001-7232.2020.03.004
    [6] 黄春燕,苏建兰.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习教学改革探析:以西南林业大学本科专业实践为视角[J]. 中国林业经济,2023(4):135-141.
    [7] 柯水发,纪元,温亚利,等. 新时代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拓展[J]. 中国林业教育,2023,41(1):32-39.
    [8] 吴普特.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卓越农林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22(18):4-6.
    [9] 陈强强,杨婕妤,马晶,等. 基于学生主体视角的高等教育专业满意度评价:以G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6):25-33.
图(1)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
  • HTML全文浏览量:  13
  • PDF下载量:  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2-1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