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研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以某林业研究所为例

  • 摘要: 林业类研究生当前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导致一些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此同时,林业类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尚未引起充分重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很不完善。为此,本研究选择某林业研究所在读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林业科研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数据,并基于此对研究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三分之一的研究生不存在或几乎不存在压力;只有极少数研究生“没有焦虑的事情”,而大多数研究生的焦虑源自学业压力和就业问题;在心理压力下,只有近三分之一的研究生没有产生任何症状,多数研究生出现的症状是“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研究生存在“作息不规律、熬夜”的现象;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予以了一定关注,但覆盖面不够、与研究生心理预期的关注点有差距;大多数研究生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希望获得能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知识。基于此进行分析发现,林业研究所研究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和就业问题导致焦虑等负面情绪,尤其是林业科研院所林业类研究生在学业和科研压力下生活空间受限、交际面较窄,以及繁重的学业和科研压力并未能完全转换为光明的就业前景等,都加剧了焦虑情绪。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增强以及实验重置条件难以满足等因素、学生自身存在的专业兴趣不浓以及专业基础较差等问题、生活环境单调和娱乐活动匮乏造成的负面情绪难以排解等,都使林业科研院所林业类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难度增大,进而导致睡眠障碍和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三是学生辅导员工作繁杂、学生科研工作和生活的空间相对封闭、学生自身性格内向不愿交流等因素使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未得到足够重视,从而导致轻微的情绪异常演变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四是研究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导致难以应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以及对心理咨询认识不足。最后,针对林业研究所研究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一是通过设置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赋予一定学分以及采取专业性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形式、针对性和高质量教学内容、多角度体验活动等,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二是突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将心理健康工作融入思政工作,发挥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优势,依托研究生思政教育队伍及时发现、提前预报心理健康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在日常的思政教育中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结合林业科研院所研究生的特点开展思政教育,从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将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三是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心理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完善导师职责、考核、奖惩、招生资格审核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建设等,激发导师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自身要强化发挥主导作用的意识,利用在专业知识和行业领域的熟识度、社会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和帮助研究生走出困境、减轻心理负担。四是强化研究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研究生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推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共青团组织、研究生会等组织实现研究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通过各类学生文体社团带动研究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精神面貌的整体提升。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