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林学专业改造提升路径

  • 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传统林学专业遵循的教育理念、制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实施的人才培养体系等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林业发展战略和“新农科”“新林科”建设对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重塑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目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林学专业已迫在眉睫。为此,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新时代新林业的新定位和新使命以及“新农科”“新林科”建设的总体部署,明确传统林学专业改造提升的总体思路是:更新教育理念,突出涉林专业优势特色的同时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以林业新业态为出发点拓展人才培养方向、重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林学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为着力点、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价值观塑造以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等切实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从以下7个方面对传统林学专业进行改造提升。一是拓展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在推动林学、园林、经济林、林业工程等涉林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设置智慧林业、森林康养、林业碳汇与交易、国家公园管理、湿地保护与修复等新专业或专业方向。二是确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树立绿色教育理念、自主教育观、个性发展教育观以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特色教育与标准教育、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相结合的理念。三是以“新农科”“新林科”建设目标以及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新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大批“学林、爱林、务林”的现代林业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以及具有生态文明理论素养、扎实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综合素质的生态文明践行者等为首要目标,确立能够体现牢固生态文明观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四是构建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课程建设为引领,整合拓展育人资源,构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五是改造传统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丰富传统专业课程的内涵,增设与现代林业发展新领域相关的课程等;引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面向非林学专业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的通识课程,构建多学科融合和并协同发展的林学专业一流课程体系。六是提升林学专业课程思政水平,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德育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政育人过程中的主渠道功能,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圈的、专业课和通识课协同发挥圈层效应的“同心圆式”课程思政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的课程思政格局。七是创新林学专业教学方式方法,将“适地适树”的理念融入林学专业课程教学,结合林学专业的课程特点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大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力度,引入现代网络教育手段,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