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融入高校花卉类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赵冰

赵冰. 美育融入高校花卉类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引用本文: 赵冰. 美育融入高校花卉类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

美育融入高校花卉类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年度课题一般项目“美育融入高校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GH24Y293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赵冰:bingzhao@nwsuaf.edu.cn

  • 摘要:

    美育融入花卉类课程教学实践,既是课程思政育人的要求,也是培养园林专业高素质人才的保证。本文分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美育融入花卉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任课教师对美育重视不足、课程中蕴含的美育元素未得到充分挖掘、教学实践与美育结合不足、课程考核体系未体现美育教学思想。阐述美育融入花卉类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重视美育在花卉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充分挖掘课程中的美育元素,美育融入教学方法、课程评价考核。美育融入花卉类课程教学后,学生对花卉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程”。推进新时代高校专业课程的美育建设与实践,对于提升高校美育成效、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何茜等[1]提出应将学科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在学科中融入审美教育。张海波[2]认为培养审美创造力是美育的核心价值之所在,学校美育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和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并创造美。严岩[3]建议美育要与特色课程体系相结合,构建特色美育教学体系。高校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审美追求,激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潜力,鼓励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去创造美和传播美,借助美育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花卉类课程属于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中蕴含大量的美育元素。美育融入花卉类课程教学,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美的细节特点,而这些可能成为创新的源泉,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花卉类课程为例,探索美育融入花卉类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林专业开设的花卉类课程是指以花卉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花卉学”“干花制作艺术”“鲜切花生产技术”“插花艺术”4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花卉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美育融合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部分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美育的认识比较片面化、形式化,认为美育属于音乐美术课程的范畴,专业课只传授专业知识就可以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任课教师认为认花识草就是美育,未充分理解美育的精神内涵。实际上,美育不只是美术和审美教育,除了具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外,还可以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花卉类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美学素养。花卉类课程的传统教学过于关注传授专业知识,教学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基础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课程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质量标准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花卉类课程是诸多与美相关的课程的综合,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蕴含大量的美育元素。但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如课程质量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理论讲授、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对美育元素的关注和挖掘不够,未达成课程的育人目标。

    传统花卉类课程教学形式单一,主要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侧重于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并未对其中蕴含的美育元素展开分析。虽然有的课程安排了实验实践环节,但大多为机械重复性的验证性实验,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美育的结合不足,导致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不能被充分的挖掘,如“干花制作艺术”课程中的花材干燥的实验、花材的漂白和染色的实验等,只是单纯注重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花材的干燥、漂白和染色,而对干燥、漂白和染色后的花材如何从形态美、色彩美的角度去进行评价则未有涉及。园林专业花卉类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如何创新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中有效融入美育是值得任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课程评价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监督和激励作用,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除“花卉学”采取闭卷考试外,3门课程考核评价均采用考查方式,但无论是考试还是考查,均以知识的掌握为主,没有将学生感悟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忽略了对学生美育的考核。这种考核体系只能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评价出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无法充分发挥美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功能,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合理性。

    随着“五育”并举思想的持续渗透,高校在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美育融入其中,形成以美育元素为主导的德育教学新思路,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1]。高等教育工作者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美育可以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并且进一步提升其认识美和欣赏美、评鉴美的能力,推动学生自身道德素养更进一步完善,从而最终促进受教育者更好的全面发展[4]。在此背景之下,花卉类课程教学急需与美育融合,进行美育视域下的教学改革实践,对拓宽学生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花卉类课程教学中,把学生对美的感觉和兴趣融入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环节中,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以美寓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

    美育是审美教育、心灵教育和情操教育,也是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师不能将美育窄化为艺术审美教育。严岩[3]指出美育要与特色课程体系相结合,构建特色美育教学体系。花卉类课程作为园林专业的特色课程,将美育融入花卉类课程教学实践,不仅能提升学生对花卉类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美学素养、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全面提高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一懂两爱”的高层次农林人才奠定基础。

    1)专业课教师应重视美育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方面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参加培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美学基础、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在潜移默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美的给养。另一方面教师应提升大学生美育的认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充分融入美育元素。花卉类课程知识简单易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在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对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力的影响较为明显。例如,“花卉学”课程将有关花卉的诗词画作融入到具体花卉的讲解中,可以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花文化的了解,让学生充分感悟花文化之美。

    2)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课堂教学是高校美育的主战场,新农科教育要求花卉类课程任课教师要将专业教育与美育充分融合以适应育人之需。因此在花卉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训练相结合,增加学生的艺术体验和创造过程,在体验和创造活动中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作灵感,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艺术情操,促使学生将对艺术与美感的追求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巩固之中,以此达到美育和专业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插花艺术”课程要有插花的实践教学,“干花制作艺术”要有平面干花装饰品和立体干花装饰品的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创造力。

    3)教师在花卉类课程教学中,还应构建美育思政体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三农”情怀,从而增强花卉类课程的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例如,“花卉学”课程设置花坛花境设计施工的教学实践环节,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美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对专业的热爱意识;“鲜切花生产技术”课程有鲜切花保鲜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美的感知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先进科技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服务于“三农”建设的情怀。

    大自然和花卉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因此花卉类课程与美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任课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美育元素,在制定课程质量标准、撰写教案与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以及制作教学课件中,将美育元素多层次、进阶式地充分融入其中(见表1)。例如,在“干花制作艺术”课程“干燥花的干燥保色和漂染”章节教学中,如果单纯讲授理论,课堂枯燥,教学效果会差强人意。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采用不同干燥方法、漂染方法和保色方法处理过的干燥花的照片,与未经处理过的干花及其衍生作品的照片进行对比,学生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会被处理过的照片的美所吸引,在感悟美的同时内在探索的欲望被激发,创新灵感和创造活力被激活。截至2022年12月,依托“干花制作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已有11个学生团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要选题就是依据干燥、保色和漂染理论知识去探索用何种方法可以得到保色性好、可用于平面和立体干花装饰品创作的色彩斑斓的干燥花材。美育融入花卉类课程教学还很好地引导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表  1  花卉类课程中可挖掘美育元素的教学内容
    课程名称 可挖掘美育元素的教学内容
    干花制作艺术 干花的干燥、漂染和保色技术,书签贺卡和压花画等平面干燥花作品的制作,立体干燥花作品的制作
    插花艺术 制作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艺术式插花
    鲜切花生产技术 鲜切花的保鲜和识别、制作花束
    花卉学 花卉的识别、花卉的栽培和养护管理、花境和花坛的设计和落地实践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教师在“鲜切花生产技术”课程“鲜切花的保鲜技术”章节的讲述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了保持鲜切花的最美状态,该怎么去保鲜”。围绕这一选题,学生想方设法,用各种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去探索、去实践,只为保持花的最美状态。这种对美的追求驱动其去全身心地进行科学的求知,充分达到科学和艺术追求的统一。在“插花艺术”课程插花作品的制作和“鲜切花生产技术”课程花束的制作等教学环节,则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创造美的过程。制作花束和插花一方面是学生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素养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达到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育目标。

    张海波[2]认为培养审美创造力是美育的核心价值之所在,学校美育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和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并创造美。花卉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特点,通过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美的认知。因此花卉类课程教学要注重美育的实践性和探索性,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学生的美育意识,进而完成美育在德育中的渗透以及在立德树人中的价值体现。美育的实践性要求通过以劳育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和个人价值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和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融汇贯通于花境设计、插花创作、花束和干花艺术品制作等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将美育与学生情感体验相联系,从而提升学生兴趣和引起学生关注,让他们在身心上充分感受美,在感受美的同时去创造美。例如在“花卉学”课程各论花卉种类识别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单纯地在教室内讲述各种花卉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而是把课堂从室内移到室外,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校园和公园,给予学生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机会。只有走进自然感受花卉的美丽才能欣赏花卉的美,从而加强学生对花卉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等理论知识的认知。

    “花卉学”课程“花卉的栽培管理”章节教学在教学实训基地进行,让学生在栽培时感受劳动的美,在生长观察实验中感受花卉生长的美、感受亲自种下的花盛开怒放时的喜悦和成就感,以及花带来的无以言说的美感,在美的感召下更加热爱劳动、热爱花卉、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让内心变得更加充盈和丰实,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干花制作艺术”和“插花艺术”课程每年结课后均举行课程作品展,让学生在美的殿堂里徜徉。作品评分活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发现美、认识美和感受美,从而在各类干花赛事中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和传播美,进一步增强了课程美育对学生的影响。

    “花卉学”课程“花卉的应用”章节中花境的落地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对美的讨论和思想碰撞中完成各自的花境设计作品,然后购买花境材料进行落地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近距离观察各种花境植物的美,而不是停留在想象中,根据每一种花境植物的株高和冠幅重新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力求设计作品的完美。落地实施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劳动、团队合作和正在实施一个美的工程的满足感所带来的快乐。学生完全置身于创造美的体验中,所有的感官系统都在参与这一过程。花境完工,教师点评各组的落地作品时,又是大家互相欣赏美的愉悦体验过程。整个花境教学实践完成了“设计美—完善美—创造美—欣赏美”4个环节,即保证了学生掌握花卉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花境设计等理论知识,又训练了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是整个教学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和深刻理解,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教师还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花境设计大赛、插花比赛、压花画制作比赛等高层次艺术作品创作展示竞赛,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充分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植物艺术设计大赛、花艺大赛、插花比赛开展多层次的艺术作品展览,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浸润心灵。竞赛和展览的主题可以根据特殊时间节点开展诸如“致敬抗疫英雄”“建党100周年”“二十大主题宣传” 等专题展览,把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充分融合,从而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育人目标。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进一步改进课程,以评促建,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效果。在立德树人价值的体现方面,美育与智育、德育有着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美育视域下花卉类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够使课程智育、德育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花卉类课程应优化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将美育元素的考核体现在评价体系中。例如,干花作品、插花作品、花束作品和花境作品等能够体现花卉类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化升华,因此应加大以作品形式呈现的结课作业的考核比例,如举办作品展览,进行多向沟通评价判定最终成绩。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方评价增强了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感悟力,进而起到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塑造完美人格的作用,推动美育视域下花卉类课程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将美育融入花卉类课程教学实践,既是课程思政育人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同时也是贯彻美育方针的价值体现。因此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花卉类课程美育元素的优势,大力开展以美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深刻推进专业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构建“专业知识教育+美学浸润+创新潜能激发+实践能力提高”的花卉类课程美育教学体系,完成高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目标,最终推进“五育”并举的协同育人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花卉类课程组通过充分挖掘课程中的美育元素、改革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开展了美育视域下花卉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后学生对花卉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课程总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专业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参加省市级的花境大赛和组合盆栽大赛、校园花艺大赛等竞赛的获奖率更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美育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在人才培养上,充分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塑造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使专业课程美育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团队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0年《鲜切花生产技术》《干花制作艺术》两本教材获批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鲜切花生产技术”“插花艺术”“干花制作艺术”3门课程分别于2021、2022和2023年被认定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流本科课程;2023 年园林花卉教研室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2023年依托课程改革成果申报的教学成果“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美学素养为目标的花卉系列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 表  1   花卉类课程中可挖掘美育元素的教学内容

    课程名称 可挖掘美育元素的教学内容
    干花制作艺术 干花的干燥、漂染和保色技术,书签贺卡和压花画等平面干燥花作品的制作,立体干燥花作品的制作
    插花艺术 制作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艺术式插花
    鲜切花生产技术 鲜切花的保鲜和识别、制作花束
    花卉学 花卉的识别、花卉的栽培和养护管理、花境和花坛的设计和落地实践
    下载: 导出CSV
  • [1] 何茜,余雁君. 学校美育改革的政策要求与实践逻辑:兼论“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的内涵价值[J]. 全球教育展望,2023,52(5):15-24.
    [2] 张海波. 习近平美育重要论述的三重意蕴[J].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3,60(5):62-69.
    [3] 严岩. 基于新工科背景的高校美育体系创建[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2):224-226.
    [4] 宋溧俊. “以美育德”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意义[J]. 中国高等教育,2023(5):57-60.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
  • HTML全文浏览量:  5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1-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