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离散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 摘要: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林行业转型和发展提出的要求。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对我国农业强国建设意义重大。新农科建设以培养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为主要目标之一,强调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深刻变革。这既为传统农林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教学设计多元化提供了机遇,也使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考核方式等面临着巨大挑战。“离散结构”课程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除了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并引导学生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从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离散结构”课程的传统教学同样面临着传统农林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不及时。目前,“离散结构”课程教学的研究,在国内,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优化、多样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应用、跨学科的融合、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等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不足、缺乏对长期教学效果和学生实际能力提升的系统性跟踪研究等;在国外,主要集中在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教学模式、数字化教育技术赋能等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先进教学技术手段和工具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不够、地域差异使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推广受到阻力等。因此,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借鉴相关研究的成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对“离散结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一是以应对现代农林业信息管理与系统开发的复杂需求为出发点,重新梳理课程内容,对“图论”“逻辑与集合论”“组合数学”等部分进行优化与扩展,增加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等内容,相应地将课程教学重点从强调概念和理论的掌握转向理论的应用层面,同时课程教学难点变化为主要集中在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农业问题的结合上;根据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增加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案例;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制作在线教学视频、应用算法可视化工具等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减轻学习负担,通过引入编程仿真工具设计更具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并构建“理论—实践”闭环学习系统,通过开发在线测验题库和线上讨论区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巩固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二是在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重点和教学资源等进行在线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答疑、讨论和项目实践等教学活动;在课后,学生进行复习和反思,教师予以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同时,分项目的选择与设计、团队的分组与任务分配、项目的实施与指导、项目成果的展示与评估等4个步骤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三是在课程教学考核方面,采取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明确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科学安排考核时间,调整期末考试、日常作业、项目报告、学生互评等在考核成绩构成中的比例,及时反馈考核结果;通过定期实施测验、科学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引入撰写学习日志和反思性报告的环节、重视对课堂表现和项目参与情况的考核、完善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等措施,强化过程性考核;通过课堂讨论、个别辅导、在线学习平台等对课程教学考核结果进行反馈,通过定期向学生发放问卷、与学生面对面访谈或开展课堂讨论、在在线平台定期发起匿名讨论或反馈征集等获得学生意见反馈;从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化、教学资源的更新与补充等方面着手建立课程教学改进机制。实践证明,“离散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与时俱进过程,针对改革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和学科专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未来的“离散结构”课程教学改革还应在加强跨学科内容的融合、持续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优化、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