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农强国 思政何为基于涉农高校研究生“思想实际”的探讨

  • 摘要: 涉农高校研究生“思想实际”揭示的是其精神世界实际状况的思想事实,体现的是其以政治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状态,反映的是其个体生存状况和所处社会的真实写照。涉农高校研究生“思想实际”既是涉农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又是判别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标准。目前,涉农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临以下挑战。①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促进了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加快了涉农领域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导致职业路径选择变得复杂,从而加剧了涉农高校研究生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②社会大众对农业行业的认知偏差和误解导致农业的关键作用未取得广泛的社会共识、涉农职业被视为缺乏发展潜力、涉农领域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不高,从而使涉农高校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对所属行业缺乏归属感、对实现个人期望产生挫败感,进而使涉农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在塑造“三农”情怀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多不稳定性因素。③以追求即时利益、外在成就和社会认可为核心的价值功利导向,导致人才评价偏重工具性、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目标过于强调外在的成就和认可而忽视内在的精神追求,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从而加剧了涉农高校研究生的“内卷”或“躺平”。针对涉农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面临的上述现实问题,基于涉农高校研究生的“思想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优化进行了探索。一是在精准把握涉农高校研究生“思想实际”存在的认知、情感、行为等3个层面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全面收集其现实的思想困惑和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其面临的认知局限、实践机会匮乏、多种压力挑战并存等问题以及对知识、创新、心理支持等的需求,通过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完善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推行“项目制学习”和“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强化就业指导等措施,帮助其明确个人发展路径、确立清晰的使命认知、建立对农业行业的认同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信念,从而更好地应对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二是针对研究生自身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存在的涉农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属于低端或夕阳产业、没有发展前景以及忽略农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违背农业发展的长期性和基础性规律等认知偏差,涉农高校要协同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发力予以纠正。通过加强“产学研用”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构建“实践教学—科研项目—双创竞赛”相结合的研究生学术实践锻炼综合性平台、将思政教育目标融入科研实践等措施,培养研究生兴农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将劳育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展深入农村的田野调查活动、提供到涉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机会等措施,使研究生深入了解“三农”领域及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进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创新宣传和引导方式,增强“三农”领域的吸引力,引导研究生准确把握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背景下“三农”领域的发展前景。三是通过以“破五唯”和“立多元”为导向、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为基准、以兼顾“评议”与“纪实”为路径构建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关注“研究生的成长情况和发展潜力”以加强增值评价和“目标达成程度”评估,设立“创新贡献奖”“社会实践奖”等多元化奖项等措施,减少研究生对单一学术竞争路径的依赖;通过开展个案咨询、小组辅导等,为研究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通过开设“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课程和分享职业发展成功经验的讲座等,加强研究生职业规划指导,从而引导研究生在“内卷”与“躺平”之间寻找平衡,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