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党建育人工作模式探索

  • 摘要: 地方高校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居主体地位,主要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受地方政府的影响较大,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等问题。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除了面临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忽略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研究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方面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共性问题之外,还面临着因教育资源有限而导致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发展受到直接影响等个性化问题。地方高校研究生党建育人工作除了面临学校重视不够、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以及党建工作内容较为笼统、活动形式单一、载体创新和方法建构相对滞后等共性问题之外,还存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的个性化问题。为此,地方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必须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与研究生学科特色紧密结合的育人新模式。协同学理论认为:复杂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使系统从无序状态自发形成宏观有序结构;由于存在一个或几个“秩序参数”控制着系统内其他子系统,使其趋于有序,所以通过识别和调控这些关键序参量可以实现对复杂系统演化方向的有效引导。协同学理论通过揭示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为教育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基于协同理论构建地方高校研究生党建育人工作模式的思路包括2部分:首先通过明确党建育人工作的目标和内涵,建立学校、研究生导师、学生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设计覆盖研究生入学初期、课程学习、科研、毕业等各阶段的系统化党建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党建育人工作评估与反馈机制以定期进行育人效果评估及深入了解研究生的真实体验和需求等,从而建构高效的党建育人工作模式;其次,以协同理论为支撑,从组织协同、主体协同、制度协同、内容协同和文化协同等维度入手,强化党建工作与育人的深度融合。通过明确研究生培养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党建育人合力,提升党建育人整体效能;通过建立由思政课教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等组成的育人队伍,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责任,增强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等,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通过将党建育人工作绩效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在导师责任制中明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完善“三全育人”体制和机制,健全研究生党支部工作制度等,形成完善的党建育人制度体系;通过将党建育人工作内容与学术研究、职业发展教育、社会服务以及研究生自身的专业特色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育人内容体系,增强研究生在育人过程中的参与感和归属感;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挖掘学科专业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党建育人平台等,加强党建文化与校园文化、学术文化、学科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增强党建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基于此,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开展了党建育人工作创新实践,通过明确党组织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等,实现组织协同;通过建立由思政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等组成的多元育人队伍并定期培训,强化党建育人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合作机制,发挥高年级优秀研究生党员等朋辈的育人作用等,实现主体协同;通过制定党建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和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将党建育人工作绩效纳入院系及相关个人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导师责任制实施细则以落实导师主体责任等,实现制度协同;通过结合学科专业打造特色党建育人项目,组织研究生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开展以科研能力、心理健康和职场发展等为主题的系列沙龙活动等,实现内容协同;通过将党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党建育人文化氛围、依托节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主题教育、组织“红色引擎”系列活动开展红色教育等,实现文化协同。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