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大学化学系列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 摘要: 大学化学系列课程作为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构建大学化学系列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提升大学化学系列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教学监控体系存在的系统性不足、质量标准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缺陷以及教学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浙江农林大学构建了“双线环闭式”联动机制监控体系。“内环”建立标准化制度框架,“外环”构建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内外环双向联动,既强化了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又实现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调节机制,为农林院校化学课程质量提升提供了更具系统性与灵活性的解决方案。在该体系基础上,深化了5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规范教学质量标准建设。从校内和校外两个环节规范教学质量标准。校内包括化学课程质量标准、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学生学习能力标准和校内教育教学条件标准4个方面;校外包括企业教学质量标准和校外教育教学条件标准2个方面。采用“定性+定量+结构”的形式,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推进化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规范化与可操作性。二是教学评价考核标准建设,主要聚焦于教师和学生发展,从知识体系、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3方面进行考查。三是教学质量监控团队建设。校内监控团队由学生组、教师组、专家组(含农林专业教师)、督导组以及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组成。校外监控团队由相关企业分工合作,共同组成“六方互动”教学监控组织团队。四是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建设。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建立了学生、专家、教师、督导、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渠道,全方位监控教学状态。五是教学激励约束体系建设。分别针对校内教师和学生、校外教师和学生建立不同的奖惩激励机制,为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保障。大学化学系列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

返回文章
返回